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近年来,罕见病的诊疗和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曾被视为“边缘”的医学领域,如今正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的中心,成为国家政策、医疗体系、科研创新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但这个领域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2月28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与沙利文联合发布《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简称《报告》),回顾过去一年的行业动态,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同时展望未来的行业趋势,助力业内各方更加高效地合作与发展。在解读《报告》时,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信息研究总监郭晋川表示,希望集合更多力量,从制度设计、诊疗服务、罕见病药械研发和转化、支付保障、供应保障、公众认知等六个维度去构建罕见病综合支持体系,更好地回应患者的需求。
“缺少药物、保障不足”的局面逐步改善
一直以来,“诊疗难”和“保障难”是横亘在罕见病患者治疗之路的两座大山。从全球来看,目前仅有约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治疗方法,即使已存在治疗方法,部分罕见病药物价格也十分昂贵,一般患者很难负担。罕见病治疗难题无疑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报告》指出,罕见病诊疗仍是国际难题,我国罕见病患者面临的诊疗挑战尤甚,包括:疾病难以诊断、疾病诊断后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治疗药物未在国内上市、治疗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但未注册罕见病适应症、治疗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但缺乏医保支付、治疗药物患者难以负担用药人数少导致退市等情形。
近年来,政府主导、社会多方聚力,助解罕见病患者缺少药物和保障不足两大难题。
郭晋川表示,在连续五年发布《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罕见病领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过去几年,罕见病领域的政策,无论是从诊疗还是保障、药物研发、创新及上市等,国家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推动。此次发布的《报告》聚焦在不同领域,直击罕见病行业痛点问题,从诊疗、保障到药物研发、产业、创新、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呼吁全社会共同构建罕见病群体的支持体系。“过去一年,从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跟罕见病有关的政策,涵盖研究、诊疗服务、用药保障、创新研发等层面。”郭晋川说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特别提到“加强罕见病研究、诊疗服务和用药保障”,这是第二次在我们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含量研究、诊疗服务和用药保障,说明从中央层面对于罕见病的重视。另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里也提到,将罕见病治疗药品作为重要的关注点。
各个地方也在探索罕见病的地方立法,如上海已经有与罕见病有关的立法条例在出台,《上海市医疗保障条例》专门把罕见病相关药品保障的问题做了专项条款进行规定,地方立法逐渐在回应罕见病群体的问题和需求。
罕见病药物在我国上市数量逐年提升,部分药物甚至可以实现全球同步上市,这意味着罕见病患者有更多药物可用。截至2024年底,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和《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国已有188种罕见病药物上市,涉及101种罕见病。
随着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并且最近几年对罕见病药物越来越开放和包容,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有126种药物纳入医保,涉及68种罕见病。除基本医保外,目前罕见病患者还可通过补充医疗保险(专项基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普惠型补充商业健康保险、民间慈善捐助等途径减轻治疗的经济负担。
一些创新模式也进一步提高一部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比如博鳌模式、北京天竺模式和大湾区模式直接引进境外已上市的罕见病药物。相信随着政策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患者的药物可获得性将进一步提高。
罕见病诊疗仍面临诸多困境
但是,要解决罕见病群体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尚需更多努力。《报告》中提及,罕见病治疗依然面临诸多困难。诊疗方面,罕见病临床诊断准确性和时效性存在诸多挑战,患者异地就诊现象普遍。因罕见病发病率低,但病种繁多且病状复杂,医务人员缺乏罕见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和诊断能力,导致罕见病难以确诊、漏诊误诊率高、诊断周期长。由于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患者异地就诊情况普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
不过,在中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等专业医疗机构的推动下,我国的罕见病诊疗能力在不断提升。郭晋川介绍,2024年,中国罕见病协作网成员单位增加至419家医院,这些医院在提升罕见病患者诊疗水平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此外,大模型AI被运用到罕见病诊疗过程当中,在药物的再利用、基因识别、靶点发现、精准诊疗、健康管理、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确诊之后的治疗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报告》指出,对于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罕见病,患者通常只能进行对症治疗以减缓病情恶化。有的罕见病则面临“境外有药、境内无药”的尴尬境地,虽然这种困境正在逐步改善,但仍有大量罕见病药物未在国内上市。在药物可及性方面,即便有药可用,但往往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难以负担。即便治疗药物被纳入医保,临床可及也依然面临挑战。
建议:从六个维度构建罕见病综合支持体系
“当我们回到患者本身,回到需求本身时,怎样可以更好地协力,真正解决那些重要问题和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是我们一直的努力方向。我们一直认为,罕见病患者能不能最终受益,是我们去衡量政策够不够好,支持体系够不够完善,行业够不够称得上是很好发展的重要标准,最终希望看到的是,患者是否真的获益。”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副理事长王奕鸥表示,希望把一线工作的观察,所看到的罕见病患者群体的真实需求、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外部信息收集整合起来,以行业趋势报告的方式发布,让大家看到真实的需求、回应的程度,以及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推进,是否变得更好,如何去看待这样的变化等。
“从基金会的角度,我们希望集合更多力量,从制度设计、诊疗服务、罕见病药械研发和转化、支付保障、供应保障、公众认知等六个维度去构建罕见病综合支持体系。”郭晋川表示,希望构建罕见病政策与法律框架,最好能针对罕见病立法,抑或将罕见病的患者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同时不断完善现行诊疗协作网的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医疗保障体系;促进罕见病药械研发和转化,包括鼓励本土创新药的开发,以减轻患者负担和医保负担;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支付体系,保障药品和特医食品的供应。
此外,郭晋川还提出,需提升全社会对罕见病的理解和支持,破除对于罕见病群体的偏见,推动社会的接纳和融合,以及完善无障碍的环境建设,更好地回应患者的需求。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