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报网评|卫生用品岂可如此肮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8 15:0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夏琳琳

2025年央视“3・15”晚会,再度直击市场乱象。其中,“翻新卫生巾及纸尿裤”与“一次性内裤生产乱象”,将卫生用品行业推至舆论风口浪尖。希希纸质品公司回收残次品卫生巾、纸尿裤,混入垃圾原料重新加工包装;河南商丘的一次性内裤生产车间存在徒手分装、材质造假等乱象……种种行为,让人触目惊心。

卫生用品,岂可如此肮脏?有专业人士指出,使用微生物超标的卫生用品,可能引发妇科疾病和皮肤感染,化学残留物还可能引起过敏甚至致癌。消费者为“安全”“无菌”支付溢价,换来的却是最“贴身”的威胁。这既是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是对公众健康的漠视与践踏。该行业安全问题的滋生绝非偶然,而是企业责任缺失、监管滞后与市场机制失灵叠加的结果。

首先,部分企业见利忘义,罔顾社会责任。相关涉事企业回收残次品、用涤纶冒充纯棉,在压缩成本等问题上大动脑筋。这种“省一道工序、多百分利润”的行为,钻了相关标准、监管体系的漏洞,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产品材质好不好、卫不卫生,肉眼很难看出来。商家虚假宣传、伪造报告,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斩断卫生用品行业的肮脏利益链,必须从“治标”转向“治本”。

执法部门应秉持“零容忍”态度,震慑不良商家。对制售劣质商品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比如,提高涉及健康安全的消费品惩罚性赔偿标准,研究“终身行业禁入”等制度。此外,建立卫生用品原料溯源机制,倒逼企业公开回收料使用情况,从源头把“黑心原料”拦住。监管部门应推动标准升级,运用智慧手段,把一次性卫生用品回收再利用的规范细化,明确列出有害化学物质禁用清单。特别是,搭建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监测平台,发现异常数据,马上预警。另外,也可以借鉴药品监管经验,对卫生用品生产企业搞“飞检”,让企业绷紧质量弦。

在社会共治方面,则需激活行业自律与消费者监督。行业协会应牵头建立“白名单”与“黑名单”,对诚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问题厂商公开曝光。鼓励消费者用好“指尖上的监督”,通过扫码验真、在线评价等方式,形成倒逼机制。

健康权益无小事,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压实监管责任,以“向善力”引导行业发展,才能让卫生用品成为真正呵护健康的“安心之选”,让 “贴身”用品成为“贴心”守护。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