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经营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活力的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充分释放,是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的重要基础。今年初,成都高新区2025年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营商环境一流标杆”的攻坚行动,要求创造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日前,《成都高新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又称“活力35条”)正式出台,围绕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科技创新活力、企业经营活力、市场开放活力四大维度,推出35条工作举措。
以“圈链思维”为指引焕新“立园满园”产业活力
当前,营商环境建设正从单一服务升级向系统性生态重构迈进。
从审批服务减时限、减环节等指标类突破,到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统性框架构建;从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到聚焦降成本“全要素环境”升级……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历经从基础性改革到产业生态环境构建的阶段性跃迁,形成了动态迭代升级路径。一个生动体现是,在今年的“活力35条”中,突出“圈链思维”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成为一大重点,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的8条举措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此外,在医药健康领域,此次举措侧重升级审批服务,承接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落地,大幅缩短审批时间;针对低空经济领域,提出构建产业生态,争取无人驾驶航空器试飞空域实现“零突破”,建设模拟验证机场,布局时空协同运行公共技术平台;在数字经济方面则着力优化产业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以场景开放创新为牵引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当前,成都高新区聚焦“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集成优化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在此次“活力35条”中,聚焦激发市场开放活力,构建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制度等举措也尤其值得关注。其中,提出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建场景创新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场景公司+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产业片区”的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发布、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场景服务。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模式。
此外,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扎实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以下简称“进解优促”)工作,聚焦近千条企业共性诉求分析,印发了“进解优促”15条专项工作举措,旨在制度性解决企业共性诉求、堵点、难点问题,为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的“活力35条”中,成都高新区进一步突出企业“需求导向”,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人社专员”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进解优促”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助力企业跨境出海拓市场等数条举措,覆盖了融资信贷、用工引才、获得市场机会等企业高频诉求,致力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同时,“活力35条”提出将成立外贸工作专班,建立“蓉品出海”协同服务保障机制,全年支持不少于100家企业走出去。尤其提到将鼓励数字文创“出海”,推动四川游戏创新发展中心打造数字文创出海服务中心。此外,提出要优化数字经济产业人才目录,将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人才纳入成都高新区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以“人工智能+”为路径推动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
今年“活力35条”中,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针对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提出了探索“AI+金融画像”全量预授信、推动“AI+政务服务”智能升级、创新“AI+智能制造”数智转型、升级“AI+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等一批数字赋能的重点举措。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4年新登记企业4.5万户、增长15.9%。目前,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48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上市公司56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7家,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精准适配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最终落脚点仍在于为经营主体降成本、增便利、稳预期,全面激发企业经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