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岸边城村的蝶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21:23: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李东强 卫晓兵

季春时节,在被誉为“豫西吐鲁番”的三门峡陕州区大营镇城村东西主干道两旁,一株株樱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一些村民过来赏花、拍照,并自夸为“樱花大道”。令人不敢想象的是,数年前的城村因“脏兮兮”“臭烘烘”而遭村民们嫌弃。

环境美起来

“以前我的大孙子回村,想上厕所都一直憋着,非要回城里解决。”村民姚金平直言道。从2019年开始,城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896万元,更换村内饮水主管道11325米,拆除旱厕、违建1723处,新建污水管网9431米,改厕率达100%。姚金平高兴地说,如今,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水冲式厕所,大孙子回村再也不着急走了。

“前些年,村里学校破败不堪,小学、幼儿园只有6名教师4个娃,群众都把娃送到城里上学,路程远,还不安全。”82岁的退休教师韩占鳌说,后来村里想方设法改造校舍,增添教具,扩充教师队伍。现在,学校有近30名教师170多个娃,有本村娃,也有外村娃,群众都说村里办了件大好事。

近年来,城村先后建成“五小园”51个、主题巷道5个,投资300万元改造了村文化大院和门球场,新增健身器材14套……这不,沿黄生态廊道也成了城村的“后花园”,步行三五分钟就到。

村风好起来

张从匣奶奶便是“后花园”的常客,夏看荷花,秋赏枫叶,一年四季看不够。“现在村里景好,路好,人更好。”她逢人便说,以前邻居们因为一点小事儿就争吵,打闹。隔着墙就能听见婆婆和儿媳在吵嘴。

“俩儿媳妇可好啦!我的衣服都是她们买的。”姚金平满脸自豪地说,前几年村里把我评为“好媳妇”,去年我还当上了“好婆婆”。“包我家的党员焦景刚,我丈夫住院他主动送钱过来。邻居们谁家有红白事情,他总是早早到现场帮忙,你说我们能不跟着学好!”

在5组村民王雁条眼中,村风好转的根源在于现在的村干部心里装有百姓。“村里建设污水管道,夜里下着雨还施工,眼看就把我家原来那漏雨的破瓦房震塌,我丈夫出来阻拦。(村党总支)书记来了后,自己拿钱给我家买塑料纸遮盖屋顶,还让施工队夜晚不要再施工。”

第二年,城村还帮王雁条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和小额贴息贷款,她们一家四口人如愿住上了大平房。

近年来,城村实行“一约五会”制度,评选“五美家庭”120户、“文明卫生户”300户、“好媳妇”60户、“好婆婆”60户,在这些榜样带动下,城村出警量和信访量连年保持下降态势,村民家庭幸福,邻里和睦。

产业兴起来

城村北邻黄河,有种瓜种菜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们开始种植葡萄,品种不少,面积不小,但收入却不多。2017年,遇到秋连雨,好多沪太8号葡萄烂在地里,卖不出去。2018年,城村举办第一届葡萄节,吸引客商前来收购,邀请媒体进村宣传,终于把葡萄卖了出去。2019年,村党总支组织村民到陕西杨凌考察后,一致决定引进阳光玫瑰葡萄。

“改良种植阳光玫瑰,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但一说每亩需要投资一万多元,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没办法,我和村干部带头先改了100亩,并且在党员大会上承诺每亩每年收入7000元以上,这才打消了老百姓的顾虑。”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茹仙说。

在村西北角的果之源生态家庭农场,“外来的80后”孙洪涛正在葡萄架下锄草。3年前,他放弃了跑长途运输的工作,选择到城村包地种葡萄。他认为,2024年一些阳光玫瑰葡萄卖不上价,根源还是疏于管理,舍不得投资。“只要品质高、果型好、颗粒大、口感好,价格照样卖得高。我的葡萄施有牛羊肥、菜籽饼,还上有鱼肉发酵的有机肥,可下本啦!”

位于村东头高铁桥北的田地里,七八名身着艳丽的农家妇女排成一排,正忙着蹬锨挖坑。“我们从村里租下70亩地,计划利用现有的避雨棚,引进葡萄新品种,推行管理新模式,打造绿色高端葡萄,为城村葡萄产业升级蹚出一条新路来。”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股份公司技术员刘乐说,公司选择城村作为新的种植基地,一方面是这里基础好,更多的是张茹仙书记多次上门邀请。

截至目前,城村已种植葡萄30多个品种2000余亩,带动周边发展葡萄超过10000亩,葡萄成了城村的支柱产业和金字招牌。2023年9月,城村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

队伍强起来

“每月党员活动日结束后,我们都会上门为联系分包的群众干一些家务、农活,看看家里有啥困难需要帮忙解决,坚持得可好啦!”说起党员联户工作,城村第三党支部书记孙正恩很起劲儿。

城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庆玲介绍,城村党员联户已经实现全村覆盖,每名党员结合实际联系群众5户左右。其中,有教葡萄种植技术的,有带着出去打工的,有帮干家务的,还有帮着照看老人、孩子的,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2024年,城村将168名党员按照在职党员、致富党员、年老党员等进行分类,在联系服务群众实践中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形成了党员“闪亮工程”城村实践。

党员联户只是城村“四项机制”其中的一项。城村在乡村治理逐步形成了“1345”工作法,通过“一个体系、三支队伍、四项机制、五大服务”,化解矛盾纠纷25起,办理实事好事53件,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村党总支还制定了村级‘四议两公开’必须公开事项清单、‘三资’管理制度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规范流程,村里工作开展更加规范有序,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张茹仙说。

“作为黄河三门峡库区移民村,城村历经了两次大规模搬迁。近些年发生的可喜变化,只是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城村未来如何发展,葡萄产业如何做大,青年人才如何回归,纠纷矛盾如何调处,群众腰包如何更鼓……都是摆在我们镇党委面前一道道亟须解决的问题。”大营镇党委书记田炜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基层党建“五基四化”要求在城村率先落地见效,努力为全镇乃至全区基层党组织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城村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