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4月15日至16日,由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与新安晚报社(大皖新闻)联合主办的"2025全国主流媒体行"活动将正式启幕。来自大河报、潇湘晨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极目新闻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的记者将齐聚芜湖,深入探访这座锚定"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的创新之城,解锁其产业升级、科创赋能、生态宜居的"发展密码"。

芜湖青弋江。
产业强基:探秘全球化的"芜湖智造"
作为安徽省经济版图的"第二极",芜湖以"半城山水半城科创"的独特气质,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强势崛起。2024年,芜湖市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120.5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并列全省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跃居全国地级市第22位、3年前进10位,成为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名居全国第25位。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长江巨埠",正以"产业+科创"双轮驱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奇瑞智能化生产车间。
芜湖的产业底蕴深厚,近代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如今则以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十大新兴产业为引擎,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芜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突破5800亿元,奇瑞集团以260.4万辆的年销量、114.5万辆的出口量,连续22年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并跻身世界500强第385位。2024年奇瑞营收4800亿元,出口覆盖110余国,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缩影。此次采访将前往奇瑞智造一工厂,探秘全球化的"芜湖智造"。
交通破局:直击"世界级施工难度"过江工程
区位优势是芜湖发展的天然禀赋。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与高铁网络的交汇点,芜湖坐拥全省首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内河港口第六。境内8条高速和3条高铁纵横交错,到南京、合肥半小时、到上海、杭州1个半小时。塔桥多式联运基地一期常态化开行商品车内贸运输班列,可满足每年100万辆整车发运需求。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江北航拍图。
2025年7月,历时六年建设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将正式通车,这条"皖江第一隧"以双向六车道、80公里时速的设计,打通城市南北快速通道,进一步强化芜湖在长三角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
采访团成员将前往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直击"世界级施工难度"的过江工程,感受"盾构穿江"的科技力量。
创新赋能:体验智能网联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协同
创新是芜湖最鲜明的城市基因。通过打造"鸠兹科创湾"品牌,芜湖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全市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300家、高新技术企业2100余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1.9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28%、领跑全省。
位于芜湖市扁担河西岸的溪科创走廊作为"产创融合"标杆,一期项目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两大产业,引入产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等平台,致力于建设成集产业、商业、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创产业聚集区,生态、绿色、活力、开放的产城融合城市魅力功能区。
采访团成员将在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中走进梦溪科创走廊,体验智能网联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协同。
文化寻根:触摸"千年窑火",探寻百万年前人类足迹
芜湖的发展之路是一部文明传承史。繁昌窑遗址作为五代北宋时期长江下游唯一专烧青白瓷的大型窑址,首创"二元配方"制瓷工艺,比景德镇早300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而繁昌人字洞遗址则揭开了欧亚大陆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面纱,256万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为研究东亚早期人类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文化地标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成为芜湖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繁昌窑遗址
采访团成员将前往繁昌窑遗址,触摸千年窑火,解码青白瓷的"海上丝路"传奇。同时在人字洞遗址探寻256万年前的人类足迹,揭开东亚文明起源之谜。
生态新生:感受生态与文化的共富实践
"有山有水有文化"是芜湖的底气。神山公园从昔日的苗木基地蜕变为国家3A级景区,248件雕塑作品与自然景观交融,被誉为"雕塑之城";板石岭古村落则以千年古桂群、1300年银杏树和华东最大苦槠树林,构建起"负氧离子6万/立方厘米"的生态秘境,通过"桂经济""竹产业"实现乡村振兴,2024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

联三村貌
采访团成员将前往板石岭古村落,漫步"丹桂飘香绕白墙"的诗画乡村,感受生态与文化的共富实践。
从"长江巨埠"到"创新之城",芜湖正以"六个之城"战略为蓝图,加速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省域副中心。2025年,随着智算中心、航空枢纽、文旅IP等项目的落地,芜湖的发展之路将更加澎湃。面向未来,芜湖将以"江潮"之势,奔涌向前。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吴碧琦 (图片由芜湖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