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都大邑:阳光体育赋能成长,多维创新守护“两小时运动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6:02:00    

在新时代“五育融合”与“双减”政策背景下,成都市大邑县教育局深入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通过全域体育教育改革,以“确保运动时长、丰富活动形式、培养意志品质”为核心,创造性构建“三维四驱”体育育人体系,通过整合资源、课程革新、空间再造、协同共育四大策略,打造出独具县域特色的阳光体育育人新样态,确保每位学生每天都能享有至少两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资源整合打造“全域运动生态圈”

面对县域学校场地有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难题,大邑县采取了资源整合的综合性措施。借助校际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县域内体育教师的流动教学和优质课程的共享;同时,联合社区和文体场馆,构建了“15分钟运动资源圈”,将城市公园和社区广场转变为学生的第二运动课堂。东街小学以篮球为特色,构建了多维度的运动场景,创新性地设立了“运动功能岛”,并配备了智慧数据看板和篮球技能可视化墙面,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的运动文化环境。子龙街小学则将三国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推出了“武术操”“子龙长棍”和“子龙拳”等特色项目,同时注重武德教育,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学生体质提升的双重目标。

课程革新激活“运动神经元”

课程是体育育人的核心载体,大邑县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基础+特色+拓展”三维课程体系,将传统体育课升级为涵盖运动技能、健康知识和体育品德的立体化课程群,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体育名片”。沙渠学校引入国家级非遗安塞腰鼓,创编“千人沙鼓操”,开发“悦动沙鼓、阳光沙校”校本课程,形成“千人一鼓”“千人一操”沙鼓大课间;韩场学校引进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兴运动项目,用“潮运动”点燃锻炼热情;安仁镇学校依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龙狮社团特色课程,实现运动与文化完美融合。针对肥胖、近视等特殊群体,各校自主研发的“运动处方”精准干预,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

数据见证改变:近三年全县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4.3%,近视率下降3.44%,肥胖率下降9.9个百分点,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红润的脸庞、挺拔的身姿,以及在运动中绽放的自信笑容。

空间再造构筑“成长能量场”

为了突破传统校园空间局限,大邑教育人将“边角料”变“活力源”。南街小学利用校园空间,开发“立体化”运动场所,走廊变身柔韧训练带、教学楼前空地化作体能挑战区,跳绳、滑冰、篮球、气排球操等项目在校园课间时间中轮番上阵;潘家街小学深挖廊道、广场、架空层等空间潜力,为孩子打造了跳房子、知识闯关、数字游戏等五彩斑斓的游戏区,孩子们三五成群、踮起脚尖在彩虹格子间穿梭,每一个数字、每一幅图案都成了他们争相探索的“宝藏地图”;董场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打造多元体育锻炼场景,跳房子、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游戏区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元兴小学将校园空间精心打造为多维成长能量场,地面彩绘的“丢沙包”“萝卜蹲”“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唤醒童年趣味;晋原初级中学在校园教学区的金边银角,放置了大量的乒乓球桌和立定跳远垫;银都小学、西街小学在校园内创设大量的地面游戏区,方便学生在课间能就近进行体育锻炼……

如今行走在大邑校园,目之所及皆是跃动的身影——跳绳区翻飞如蝶,篮球架下攻防有序,传统游戏区欢笑声声,构成生机勃勃的成长图景。

协同共育织就“成长守护网”

在大邑县,体育锻炼已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探索。为深化家庭体育实践,创新推出“家庭盲盒+社区联动”机制,让体育锻炼延展至家庭和社会。家庭运动盲盒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新宠——每周发放的盲盒内含弹力带、任务卡等道具,孩子们带着好奇心“拆盲盒”,自发拉着家长挑战跳绳、平板支撑等家庭运动项目。学校与社区共建“亲子吉尼斯挑战赛”,邀请家长担任“阳光体育辅导员”,组织“21天亲子运动打卡”“周末徒步路线”等活动,让客厅变赛场、庭院成操场,形成亲子共运动的良好氛围。整合社会优质资源,组建非遗传承人、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士构成的“特聘教练团”,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竞技技能培训等特色课程,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体育育人新格局。

从“保障运动时间”到“重塑成长方式”,大邑县正以体育为支点,撬动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生态。当晨光中的武术操与古镇的晨钟共鸣,当课间的呐喊与社区广场的鼓韵交响,这座西岭雪山下的千年古邑,正在用跃动的身影谱写新时代的教育诗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