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铁的轰鸣化作绿意生长的韵律,当钢筋水泥的“边角料”变身飘散桂花香的会客厅——桂林路地铁站西侧绿地作为典型的“地铁上盖绿地”,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提升,如今以焕新之姿,正式加入徐汇区“推窗见绿”民生清单,一起来看看地铁站口的诗意空间吧!

桂林路地铁站绿地位于漕宝路桂林路西北角,原为地铁修建时盾构井借道用地范围。该绿地内含15号线桂林公园站5号、6号出入口,毗邻中核浦原科技园、和光天地等产业园区,整体片区以成熟的居住社区为主。

施工前

竣工后
绿地改造时通过合理构建人行流线,链接场地多向出行需求,打造一处“四有”城市共享开放空间:有形象,表现城市的呼吸与律动;有温度,满足市民的共享与参与;有效率,做好交通的转换与衔接;有故事,体现文化的共情与归属。

施工前

竣工后
绿脉织链 街区共融
桂林路地铁站绿地兼具“交通+社区+园区”多重链接服务属性。项目前期,联合设计单位开展交通量(动态)调查、公共空间停留活动(静态)调查,了解地铁站出入口人群需求、周边公共汽车、非机动车等接驳设施的使用情况。基于现状问题识别,提出构建“两纵两横多出口”的慢行交通体系。

经过前期调研与精心设计,“交通+社区+园区”三态融合的地铁口绿色空间蜕变成形。为保障园区企业出行需求,绿地内“两纵”通道留足一定宽度的车行通道,以种植隔离带划分进出方向,使园区进出更高效。绿地内“两横”通道的北侧连接中核浦园门口沿街店铺界面,充分预留非机动车及人行通道,南侧则形成由无患子树环绕的林荫道,让公众可在绿荫下快速达到不同地铁出入口。同时,该处绿地的“多出口”设计还打开了绿地沿道路侧的形象界面,方便周边人群快速进出,提升整体通行绿色舒适度。

丹桂构廊 光影留香
当飞驰的地铁在地下穿行,桂林路绿地却悄悄将机械韵律转化为了诗意栖居。结合桂林路“桂花”元素,打造了馥影廊、桂香广场等共享空间,给市民提供了社交休闲的好去处。漫步在绿地中的连廊,头顶是金桂交织的流香穹顶,密簇花枝滤下斑驳光影。绿地在植物的选择上也采用丹桂、金桂作为主题品种,带给市民金桂飘香的恬淡清幽,为城市更新注入一份东方美学的温润底色。

效果图


效果图


设计巧思暗藏于细节——廊架两端镶嵌的聚碳酸酯橙色半透板,通过精密计算的桂花形冲孔图案,将晨光过滤成跃动的“金色花瓣”投影在地面。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光影如桂花飘落般缓缓流动,为行人的匆匆步履添上一份诗意。当人们走出地铁,抬头是丹桂芬芳萦绕的廊道,低头是脚下流转的光影画布,艺术氛围与城市温度在此刻交织,开启一整天的明媚心情。



地铺织忆 时空共嵌
漫步在这片绿意间,脚下的铺装正无声述说着徐汇往事。经过设计,将桂林路周边承载城市记忆的九个历史片段铸入地面,当你路过这些暗藏故事的铜砖,历史仿佛眼前活了过来——桂林公园的亭台在晨光中苏醒,大白兔的奶香从“爱皮西糖果厂”的历史里飘来,第一台彩电视的雪花屏化作漫天星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工程传奇依旧在延续……这些凝固在路侧铜砖里的历史场所与工业记忆,既是徐汇区城市发展的基因碎片,也是市井生活的鲜活注脚。



在夜晚,绿地的照明采用智慧动态光感传导装置,模拟地铁进出站班次的频率,通过智慧脉冲光感让市民体验沉浸式光影感受。在这里,每个脚印都在续写徐汇的故事,用科技的温度,让过去从未真正离开,我们期待那些即将模糊的故事,能在分享与对话中重新生长,让城市的文脉在脚步丈量间生生不息……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