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采访团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参观考察。
(本文配图均由湖北省侨联提供)

采访团在湖北省武汉市体验光谷空轨。

采访团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参观。

采访团在位于湖北省荆门市的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参观。

扫码观看视频
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这里以长江文明、荆楚文化享誉世界,更是一片奋发向上、锐意创新的沃土。从华媒视角看湖北,荆楚大地的精彩故事将会如何呈现?
近日,“‘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在湖北举办。多国华媒代表深入武汉、襄阳、宜昌、荆门等地参观采访,品千年文化、赞科技活力、看绿色发展、搭合作之桥。
海外华文媒体常年深植海外,服务当地受众,对于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多名华媒人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让更多海外朋友感知湖北,读懂中国。
①品千年文化——
“看见湖北‘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化基因”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畔,湖北省博物馆内,从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2号墓出土的虎座凤架悬鼓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依旧光彩照人。
高大的玻璃罩内,彩绘的凤鸟扬首昂然展翅,张力十足;凤的双足踏在蜷卧着的猛虎背上,硕大的鼓悬挂在两只凤的颈部。在展厅灯光的照射下,文物表面黑、红、黄、蓝、银灰等色彩熠熠生辉,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高超艺术表现力,也将荆楚地区崇尚“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悄然呈现。
漫步在改造升级后焕然一新的湖北省博物馆,华文媒体采访团饱览贯穿荆楚文化发展史的代表性文物,纵览荆楚文脉传承历程,感受荆楚文化中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精神底蕴。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山河壮美、产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省份之一,以长江文明、荆楚文化享誉世界。”湖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侯继文介绍,湖北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革命文化的策源地之一,荆楚文化中包含的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胸怀、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思想、一诺千金的诚信品德和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共同构成了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了荆楚文化鲜明的精神标识。
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景区,“夜上黄鹤楼”光影秀用绚丽的灯光演绎了黄鹤楼的前世今生。采访团登临五层观景廊,放眼望去,繁华都市的万家灯火倒映在宽阔的江面之上,武汉长江大桥如银链般串起两岸美景,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行程中,采访团还参观了诸葛亮故居古隆中、荆门市博物馆、当阳市关陵等文博机构和历史文化名胜,领略湖北的历史文化魅力。
“我们将用相机记录湖北的美好瞬间,用手中的笔书写湖北的感人故事,把海外媒体人眼里湖北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讲给世界听。”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说。
作为湖北荆州人,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饱含感情。他说,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故事的天然传播者,大家能用镜头记录襄阳唐城夜游的盛景、用笔触描绘宜昌三峡大坝的壮阔、用镜头捕捉荆门屈家岭农耕文明的密码,让世界看见湖北“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化基因。
“期待海外华文媒体通过展现湖北在‘支点建设’中的成效,展示湖北悠久的长江文明和荆楚文化,提高湖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湖北故事。”湖北省侨联副主席王慧萍说。
②赞科技活力——
“中国技术‘出海’惠及世界多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4月的武汉,樱花盛开,春意盎然。“光谷光子号”空轨也换上“樱花新装”,喜迎八方来客。采访团一行踏上中国首座悬挂式“空中列车”,透过玻璃地板和全景车窗,东湖的波光与九峰山的苍翠在脚下流转,星罗棋布的科创中心、文化地标与生态长廊在眼前闪耀,“人游空中,景闪窗外”的科幻感令团员们连连赞赏。
“乘坐全自动无人驾驶的光谷空轨,让我们瞥到一个‘创新光谷’、一个‘美丽光谷’。”美国《中美邮报》记者魏炯才说。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誉为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采访团循“光”而行,探访“追光之城”的科技创新。
一根光纤,连结万物互联的未来。在武汉长飞光纤,一根空芯光纤上,能支撑超千万用户同时观看高清直播。凭借自主创新的精神,长飞光纤不断刷新全球光通信传输纪录。“长飞光纤的先进科技正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公司已在印尼、南非、波兰建立了8个生产基地,让更多人走进互联互通的世界。”华媒代表感叹。
一枚芯片,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农机装‘北斗’,种地‘不见人’”的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湖北农村地区。在侨资企业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团一行看到,该公司研发的北斗芯片,不仅为农机“开眼”,还为除草机、北斗智能定位卡、共享单车等“导航”。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在农业、交通、安全监测、测量测绘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令采访团成员兴致盎然。
一项技术,造福全球女性。走进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墙面大屏上密密麻麻快闪的“数字细胞”。“我们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模型给细胞办了‘身份证’,30秒内就能‘捕捉’到癌变细胞。”该公司董事长孙小蓉介绍,“兰丁”研制的全球首台宫颈癌诊断机器人,可在检测效率提升百倍的同时,大幅降低检测费用,“这种低成本的AI筛查技术已在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
“光谷之‘光’折射的是一个兼具开放品格和奋斗精神的湖北和中国。”采访团一行表示,光谷的多项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技术“出海”惠及世界,尤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福音。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全球。活动期间,采访团走进湖北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矩阵,实地感受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在新能源汽车东风纳米制造工厂,机械臂精准舞动,AGV无人车穿梭,一辆辆东风汽车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组装、成型;在比亚迪产业园,被称为“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格外吸睛。相较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其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意味着电池的续航里程将提升50%以上。多名华媒代表表示,深刻感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实力和成就,将把中国车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成果展示给世界。
③看绿色发展——
“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间探索‘绿色辩证法’”
“硅气凝胶材料是世界上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在空气中会浮起来,可用于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各类新材料让华媒人啧啧称奇。“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示范园区”的标语,吸引许多人驻足拍照。
技术向新,产业向绿。作为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湖北省始终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被称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的宜昌,采访团深入了解当地绿色转型及发展成就。
电池全生命周期包括哪些环节?在湖北宜化氯碱新能源项目和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采访团仔细听取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该园区以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整合“磷矿—前躯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与母公司宁德时代形成上下游优势互补的电池全产业链循环体系。
“推动沿江一公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宜昌决心很大”“传统行业提质升级,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绿色发展成绩实打实,令不少华媒代表直呼“采访到了干货”。
在灯塔广场,昔日荒芜的江滩已蜕变为生态绿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乘船通过葛洲坝船闸,感受“水涨船高”的奇妙体验;夜幕降临,长江两岸璀璨的灯光秀与江面波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与自然交融的美丽画卷……采访团一路走,一路看,用心用情记录大美长江风采。
“我实地感受到了长江文明的磅礴生命力,惊叹于宜昌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间探索出的‘绿色辩证法’。”澳门商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任洪小雅说,如何让有限空间承载更多公共生态价值?宜昌的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在襄阳谷城县堰河村,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小村庄,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茶香四溢,游人如织。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美国《华尔街先驱报》执行总编殷杉在探访后赞叹不已:“堰河村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④搭合作之桥——
“让更多国际友人感知湖北、读懂中国”
踏入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两面特殊的“墙”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驻足细看,这“墙”竟是由老电视等电子废弃物打造而成,斑驳的旧零件拼出独特的工业美学。“资源有限循环无限”“开采城市矿山,点亮美丽中国”两行标语,描绘着企业的绿色发展蓝图。
展示墙上,一组记录企业与印尼合作的图文资料,引起了印尼《鹿见寰宇》新媒体社长章维佳的兴趣。通过深入采访,她了解到,格林美是首个布局印尼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其印尼基地如今已拥有15万金吨镍的年产能。“印尼资源+中国技术+全球市场”的创新模式,不仅稳固了关键资源供应,更如强劲引擎,推动着当地经济加速发展。章维佳当即表示:“等回到印尼,我一定要去拜访当地的湖北企业,在信息分析、新闻宣传上出份力。作为华媒人,我会聚焦中国企业‘出海’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合作共赢的魅力!”
以“侨”为桥,融通世界。活动期间,华媒人深入湖北各地,挖掘出许多新侨创业与中外合作的鲜活案例,为讲述湖北故事、中国故事积攒了丰富素材。
在武汉,活动开幕式现场,一股若有若无的药香悠悠飘散,引得不少华媒人循香而来。在中医义诊区,武汉惠姓医疗集团总经理张凯正带领团队忙碌着。
张凯是惠姓医疗第四代传人,也是一名归侨创业者。他曾在日本旅居15年。2014年归国后,他拜湖北中医药大学欧阳忠兴教授为师,潜心研习中医精髓,融合日本前沿医学经验,创办武汉惠姓医疗集团。
“医者仁心、惠济百姓,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初心。现在每年能服务10万人次。”张凯说,“湖北和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才和技术优势,政府部门的帮扶政策、侨联的暖心支持,更是给我们创业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近年来,张凯还致力于推动中医走向海外,惠及更多华侨华人。“中医不仅能治病,更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根,能触动华人的心。”他的一番话,令许多华媒人深受触动。
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则对宜昌安琪酵母公司赞不绝口。“2013年,这家企业就在埃及建厂,通过挖掘当地丰富的糖蜜资源,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埃及。”朱新娥感慨道,“这不仅提升了当地制造业水平,还为埃及市场带来高品质的酵母产品,助力双方互利共赢!”
“湖北就像一幅创新与文明交织的‘双面绣’。我愿以笔为桥,借助双语平台,把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还有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传递给世界,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湖北、读懂中国!”朱新娥说。(记者 李晓宏 李嘉宝 高乔)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25日第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