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万物互联”时代 谁动了我的信息安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1:27:00    

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各类智能设备的普及,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高效,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不容忽视。

记者注意到,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问题正逐渐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身份信息被冒用、数据被泄露等事件频发。

一不小心就“泄露”,不经意的隐私风险

当下,隐私与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正变得愈发突出,给公众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每次去看新房后,总有不同的房产业务员打电话给我推荐房子,他们到底是怎么拿到我的个人信息的?”王先生感到困惑,这些电话频繁打扰,不接又害怕错过一些重要来电,已经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房产推销电话的泛滥,正是个人信息泄露的直观写照。

隐私泄露问题远不止于此,其影响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线上数据还是线下行为,隐私风险始终存在。为增强家庭安全感,许多家庭选择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然而,这种做法在提供便利和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隐私保护难题。

市民马女士在搬入新居后,决定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装上摄像头后,心里踏实多了,毕竟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安全问题不能马虎。”马女士表示,这种看似合理的安全措施,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又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之前,我以为有小偷在我家门口做‘行窃标记’”,就直接把视频发到了业主群,后来了解情况后,才发现是个误会,其实是楼下邻居在找哪家装修制造的噪音呢。”马女士说,在与物业和邻居进行沟通后,王女士向邻居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如何保护他人隐私,成为每个家庭在安装摄像头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据了解,4月1日,正式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为摄像头安装划定“红线”。《条例》第三十三条,特别针对非公共场所强调,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收集到的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

技术狂奔,自己的安全意识也别掉队

当下,AI合成、换脸等技术虽然在娱乐、影视等领域有积极的应用前景,但其滥用也带来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家孩子所在的学校推出了支付宝刷脸代付功能,只需刷脸就能在校园食堂消费,费用从我的支付宝账户中扣除。”家长李女士说,对这种支付方式还是有点担心,很怕刷脸支付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以及出现重复扣款的情况。

对于隐私泄露的风险隐患不仅存在于扫脸支付系统,也在其他场景中频繁发生。

“我现在对于一些需要刷脸、录入信息、权限允许等已经非常警惕了,非常担心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李子言说,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和身边朋友多次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经历。

“有一次在餐厅用餐时,因为操作失误需要退款,却被共享屏幕的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刷走了花呗里的钱。还有一次,在下载一款新的学习软件时,被要求授权访问通讯录和位置信息,尽管并不清楚这些信息将被用于何处,但为了使用软件,我只能无奈地同意。”李子言提到。

李子言的这些经历让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格外重视,现在使用任何需要授权的应用或服务时,他都会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授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授权个人信息和屏幕共享等功能导致个人身份信息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人脸信息属于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将带来巨大风险。

在畅享技术红利的同时,如何平衡技术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等问题,已成为必须面对的话题。

为了应对这些隐私风险,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积极行动。记者了解到,3月,国家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处理规则、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规范等作出规定,将于6月1日起实施。

从移动支付到社交媒体,从智能设备到在线服务,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几乎无处不在。每一次授权、每一次信息录入,都可能成为个人信息、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点。

值得注意的是,隐私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责任。需要个人提高安全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规范技术的使用,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记者 寇诗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