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到消费者行为的深刻变化,再到严格的法规监管,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重要的转型与调整。在消费升级和年轻化趋势的推动下,保健食品产品逐步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而跨境电商和创新剂型的涌现更是加速了产品的普及。此外,随着监管日趋严格,企业在产品审批、合规性方面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
市场规模扩大 细分品类增长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食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规模约为3282亿元,同比增长8.29%。预计今年将超过3600亿元。
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细分品类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以下几个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功能性食品快速增长。益生菌、代餐粉、护肝解酒类产品增长迅猛,成为保健食品市场的亮点。上述类型产品贴合了年轻消费者“零食化养生”的趋势,在口味、包装和便捷性上不断优化,既满足日常需求,也提升了日常健康管理的接受度。
老年营养品需求激增。随着进一步老龄化,关节养护、心脑血管类产品需求激增,销售额同比增长25%。液态饮、咀嚼片等适老剂型占比达40%。针对中老年人群的产品更注重吸收率与功能精准性,企业加速研发创新配方,以满足银发人群日益多元的健康管理需求。
运动营养品走向大众。运动营养品加速破圈,蛋白类产品便利店销量同比增长45%。电解质饮料加入果汁元素切入日常场景,女性用户占比升至38%。品牌通过跨界联名、场景营销,推动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成为保健食品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植物性营养素趋火 零食化趋势明显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已批准注册504个保健食品。根据地域,保健食品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注册情况存在差异,广东数量达到121个;其次是北京和山东。从产品剂型上看,软胶囊剂居多,数量达265个,占总数的52.58%,这表明软胶囊剂在生产工艺、市场接受度以及产品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受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其次是片剂,占比18.45%,在传统保健食品市场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便于携带、服用方便等特点。粉型剂型占比10.32%,颗粒剂型占比5.16%,这两种剂型较软胶囊和片剂虽然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也在特定领域和消费群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粉剂便于冲泡,适合快速食用场景;颗粒剂型则在口感和溶解性上占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批准的保健食品中,蜂蜜、糖果、糕点等传统零食类产品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保健食品的行列中。这一现象反映出保健食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保健食品零食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不仅丰富了保健食品的产品形态,使其更加多样化,也使其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美味和便捷的多重需求。
在营养素使用情况上,植物性营养素的占比最为突出,达到了47.82%。这一比例不仅体现了植物性营养素在保健食品中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出消费者对天然、植物来源营养成分的青睐。紧随其后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占比为24.4%,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此外,益生菌、牛初乳、脂肪酸等营养素的获批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益生菌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今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77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占比达四分之一。牛初乳也因其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等营养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中;脂肪酸,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对心血管健康、大脑健康等方面的益处,也在保健食品中得到了更多应用。
在植物性营养素类别中,传统中药类原料占据了显著地位,其中灵芝(含灵芝孢子)的占比最高,达到18.15%。灵芝作为一种食药物质,受到市场的青睐。紧随其后的是西洋参,占比16.99%,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且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西洋参作为食药物质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酸枣仁和枸杞等传统滋补品原料也频繁出现在保健食品中。酸枣仁以其安神助眠的益处受到关注,而枸杞则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滋补益处,成为保健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这些植物性营养素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传统中药保健功效的认可,也反映了保健食品行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的融合发展。
规范市场宣传 优化审批流程
保健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的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为了确保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国家监管机构纷纷出台新政策,强化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市场准入标准。
一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新增功能声称规范,要求保健食品需标注“本品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进一步规范市场宣传。
另一方面,统筹完善食品健康声称和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特别提到“完善特殊食品注册许可制度。省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依职责严格开展特殊食品注册、备案、生产许可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品种实施优先审评审批。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协作,开展特殊食品技术联动、专家联审;统筹完善食品健康声称和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相关工作。”
此外,保健食品审批流程持续优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新规,针对维生素、矿物质等基础类保健食品增设快速审评通道,进一步缩短备案周期,加速合规产品上市。
(来源:新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