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3:39:00    

【改进文风大家谈】

古人评文,常常譬之于人,视文与人一般有生命,“把文章统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钱钟书语)。正因如此,好的文章也就当如健康的生命体,有血肉骨骼,有风采气度,神情自若,顾盼生姿,愉人眼目。然人有千面,文亦有千种,人各有性,文各有体。曹丕《典论·论文》早就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四科八体”之说,王安石也特别强调“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这样的一种辨体意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非常突出,总结而言就是“文贵得体”。

“文贵得体”可析为三个层面,即得文章之体、得作者之体、得读者之体。

所谓“得文章之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性质和文体特点来确定文风。古人文章有诏令、奏议、书启、碑志、哀祭、论策、序跋、游记等,它们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从而形成了文体的自身特点,文风也需与之相适应。公文必须谨严整饬,言而有征;私撰可以放言无忌,笔端带情。如果不能尊重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则不免失其体统,甚至贻笑大方。今天作文也是如此。政府公文不必浮词华藻,大家更在意其准确性与逻辑性;散文游记不妨怀古骋辞,抒发自我,给人美的享受。诸如此类,均当合于“得体”的轨则。

所谓“得作者之体”,则是强调文风与作者身份的契合。专家发言撰文要有观点,要讲证据,大家希望从专家这里获得权威的信息,这就要求以专家的身份写的文章,不能隐瞒事实,不能虚构数据,更不能以假充真。普通群众写文章,自然也不能无中生有、不讲逻辑。

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期待、对作者的信赖度是不同的,这便涉及“得读者之体”。文章写作总有预设的读者,读者群体的定位也影响文风的选择。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面向大众,文风就应该通俗一些,尽量不用专业词汇、生涩典故,不必过于在意辞藻修饰;面向专业读者,那便应该省去常识介绍,直接切入学术问题,简而有法,更见真才实学。面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文风也要随人而变,各取其宜。

当然,文虽有体,但体有正变,不能走向程式化、模板化,优秀的作者常常能够“破体为文”,在把握文体特性的前提下发展文体,展现“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魅力。

(作者:侯体健,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