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长心理室 | 女儿问“小鱼死了会去哪里”,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

特别感谢: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李晶 龚境慧 陈卓乐 戴梦斓

杭州市天水小学

李趁

非洲迷你刺猬。受访者供图

>>>孩子的小情绪

1、科学课养的蜗牛突然不动了,蜗牛“好朋友”死掉了,我偷偷把它埋在花盆里。爸爸妈妈笑着说“再买一只就行”,可我心里特别难受,想哭却不敢哭,又怕被说“矫情”。

答:首先,老师想告诉你,你的感受非常重要,也完全值得被尊重。当蜗牛朋友突然离开时,你会难过、想哭,甚至觉得心里空空的,这都是因为你对它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就像照顾一朵小花时会担心它枯萎一样,这种“舍不得”恰恰说明你是一个善良又懂得珍惜的好孩子。偷偷为它举行葬礼的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生命说“再见”,这样的仪式感特别珍贵,老师要为你点赞!

其次,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如何安放这份思念。如果你愿意,可以试着画一幅蜗牛在叶子上午睡的图画,或者写一封信告诉它“和你一起观察露珠的日子很开心”。其实爸爸妈妈说“再买一只”,是希望你不要太伤心,就像雨天过后大人总会指给你看彩虹一样——他们可能还没发现,有些特别的“彩虹”需要先痛痛快快下一场雨才能出现。

最后,让我们把这份爱变成成长的养分吧!花盆里埋着的不仅是蜗牛朋友,还有你学会关怀生命的勇气。等到春天时,我们可以在泥土里种一株它最爱吃的生菜,嫩芽冒头那天,你可以轻轻说:“看,我们的约定发芽啦!”如果你准备好接受新朋友,下次科学课领养新蜗牛时,老师陪你一起为它布置一个洒满阳光的小窝,让曾经的回忆变成照亮未来的星光。

2、过年时候,我求着外公给我买了一只仓鼠,我和外公还一起搭了漂亮的小屋。可是,没有经过我同意,爸爸他直接把我养的仓鼠送给邻居,他说影响学习。我觉得很生气,还很委屈,但又不知道怎么去要回来。

答:老师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和外公一起用心搭建的小屋、每天照顾仓鼠的点滴,是多么愉快而温暖啊!

爸爸把仓鼠送给邻居,是因为他觉得仓鼠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影响你的学习。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你的学习,但方式确实简单了点,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不过,生气和委屈过后,你要学着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这类问题。

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心平气和地和爸爸沟通。你可以这样说:“爸爸,小仓鼠被送走后,我很难过。它不仅仅是我的动物朋友,也是我的动物老师。它教会我如何和小动物相处,如何想办法照顾它。在外公的帮助下,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老师想,如果你用诚恳的态度表达你的想法,爸爸至少会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还能够列出一些关于学习上的计划或许他会回心转意。

当然, 如果暂时不能接回仓鼠,你也可以和邻居约定每周一次探视,缓解你对它的想念。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可以再养一只,但这次要和家人提前商量好,制定一个合理的照顾计划,让他们放心,这样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了。比如,请外公帮忙一起制定《饲养时间管理表》 ,这些都能让爸爸看到你的责任感。

其实这件事也在教会我们,爱不仅是拥有,更是尊重,对爸爸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解决问题需要智慧而不是眼泪;暂时的离别会让我们更懂珍惜。

孩子,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但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希望你能够尽快调整心情,尝试着和家人更好地沟通,相信他们会理解你的。

3、我特别想养小狗,但爸妈说“养狗太麻烦,乌龟省事”。看到好朋友们和狗狗玩的视频,我心里酸酸的,好羡慕啊。为什么同学能养狗,我只能养乌龟?

答:孩子,你的这种心情我完全能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父母的决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你,而是他们有自己的考虑。我们可以一起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件事,也许会让你有新的想法。

父母说“养狗太麻烦,乌龟省事”,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你的感受,而是他们可能担心养狗会带来很多责任和挑战。比如,小狗需要每天喂食、散步,这需要你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饲养乌龟,投入的时间成本更少,可能更适合你和家人的实际情况。

虽然乌龟不像小狗那样活泼,但它也有自己的魅力。你可以试着去发现乌龟的可爱之处,比如它那慢悠悠的动作,或者它在水里游动时惬意的样子。乌龟是一种非常安静而有魅力的小动物。你可以为它取个好听的名字,给它设计一个仿造生态的鱼缸。乌龟的陪伴虽然不像小狗那样热情,但它会以自己的方式陪伴你,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特别存在。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小狗,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去体验养狗的乐趣。比如,去朋友家帮忙照顾小狗,或者参加一些宠物公益活动,和小狗互动。这样不仅能让你感受到和小狗相处的乐趣,还能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养狗的责任和挑战。或许,当你真正体验过养狗的复杂性后,你会更加珍惜父母为你选择的乌龟,也会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决定。

如果父母的决定让你很难过,可以试着和他们好好聊聊。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同时也倾听他们的想法。或许,你们可以一起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在假期里短暂照顾一只小狗,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你的愿望。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会理解和珍惜。虽然你现在有些失落,但这些情绪也会让你更懂得如何去爱和珍惜。无论是一只小狗还是一只乌龟,它们都可以成为你生活中的美好陪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用心对待它们,去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相信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黄缘龟。 受访者供图

4、学校发了蚕宝宝,让我们观察成长,我每天认真写日记。可妈妈总嫌我写得慢,抢过去帮我写,还说“这样能拿高分”。我觉得自己像旁观者,养蚕日记怎么就变成了妈妈的作业。

答:老师特别明白你心里的委屈和无奈,养蚕本是独属于你的奇妙旅程,记录其中点滴更是你的专属体验,妈妈却突然介入,难怪你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首先,你每天坚持写养蚕日记,这份认真和坚持太了不起了!观察蚕宝宝的成长,把那些细微变化都记录下来,这不仅能锻炼你的观察能力,还能帮你提高写作水平,老师为你的用心点赞。

其次,请你试着去理解妈妈的做法,她其实是出于好意。但你可以告诉她,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思路都不同,她的代劳,让你失去了参与感,也让养蚕日记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最后,老师给你支个招,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妈妈心平气和地聊一聊。告诉她你很享受自己写日记的过程,想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记录养蚕的点点滴滴。如果妈妈担心你写得不好,你可以和她一起讨论,请教她写作技巧,这样既保留了你的参与感,又能得到妈妈的帮助,说不定还能增进你们之间的亲子感情呢,要不要试试?

玄凤鹦鹉。受访者供图

>>>家长的小烦恼

5、老师布置养蚕作业,观察蚕宝宝结茧,可儿子新鲜两天就扔给了我。我白天上好班,还要到处找桑叶去摘,甚至半夜定闹钟拍视频,真让我抓狂。这种作业到底锻炼了谁?

答:本以为孩子开启了“养蚕大冒险”,结果是家长朋友们开启了“全能打工人plus版”,上班累成狗,下班找桑叶,半夜还得定闹钟给蚕宝宝当“专属摄影师”,这哪是孩子的作业,分明是家长们的“生活大挑战”!对于这样的作业,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会觉得是个麻烦事,这样的想法也是能够理解的。

但这只是我们大人的角度,而不是孩子们的视角。虽说照顾蚕宝宝的过程艰难又疲惫,可当和孩子们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蚕宝宝从芝麻粒大小,一点点长大,身体变得肥硕,直至开始吐丝结茧,这本身不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吗?父母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蚕宝宝的变化,一起小心翼翼地为它们更换桑叶,那些时光,都会成为家人之间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记忆。这时候,我们还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份作业吗?

这就像孩子小时候学走路的场景,父母却总是历历在目。那时,小小的他们迈着蹒跚的步伐,每一步都摇摇晃晃,一次次摔倒在地,疼得眼眶泛红。可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温柔地将他们扶起,轻声鼓励。每一次弯腰,每一句安慰,都饱含着无尽的爱意。过程虽辛苦,却满是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这些看似沉重的负担,又何尝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纯粹、最炽热的爱的关注呢?每一份付出,都如同在孩子成长的画卷上,添上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多年之后回首,桩桩件件都是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成为我们和孩子生命中最柔软的珍藏。“无心之用方为大用”,孩子们最难忘的记忆就是用这些点滴细节一点点充实起来的。

“应一声爸妈,就担了一生责任”。承人因果,又何来轻松二字。

6、女儿把受伤的流浪猫抱回家,妻子心软想收养。可我担心照顾不好小猫,也怕孩子抓伤感染。僵持一周了,孩子还是不肯放手,哭着要养猫,我该妥协吗?

答:您是一位非常爱孩子和有责任心的爸爸。您的担心非常有道理。小猫受伤,饲养较难,对陌生环境适应得也更差,确实存在饲养困难。同时,人被猫狗抓伤,也存在感染的可能,还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有些情况较重时还需要接种免疫球蛋白。

但是,也想请您再次倾听女儿的心声,并征求妻子的意见。如果他们非常想要收养,您也许会考虑到她们的感受,并做出一次令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尊重她们的想法。首先,您的孩子抱着受伤的猫回家,您应该赞美她水晶般闪亮的心。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内心自带一种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给她的生活注入愉快的能量。其次,您可以做您妻子坚强的后盾。当小猫需要送医或者更多的照顾,您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最后,如果小猫病情好转,与孩子和家人正常互动,虽然确实存在被抓风险,但还是可防可控的。所以,您的决定其实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也是给家提供坚强后盾的。

7、儿子想养鹦鹉,说能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我比较支持,但丈夫认为“活体不是玩具,养了肯定半途而废”,他坚决反对养宠物,说不如买玩具。因为这件事,亲子关系都紧张了,如何化解分歧?

答:要化解分歧首先要意识到父亲与母子之间的矛盾点在什么地方?没错,两者之间的矛盾点在于“责任感”。母亲和儿子认为养鹦鹉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爸爸认为鹦鹉并不是培养责任感必要的“道具”,而是鲜活的生命,要尊重生命。

不妨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或许是考虑到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自己的孩子没有付出对应的责任,他于心不忍吧!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将分歧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孩子可以尽自己所能通过一些行动到父亲的认可,比如,制定责任计划、签订家庭协议、看饲养视频等,做好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无论是否养宠,重点在于全家通过理性协商增进理解,避免对立情绪升级。如果父亲同意执行试用期方案,建议从小型鹦鹉开始养,因为小型鹦鹉的饲养容易些。

8、家里养的鱼苗集体死亡,女儿追问“小鱼死了会去哪里”。 作为无神论者,我不想说“天堂”之类哄骗孩子,又怕直白解释伤害童心,生命教育变死亡教育,该如何解释呢?求建议。

答:您是一位非常慈爱的母亲,您的想法不无道理。直白解释,确实会让孩子大哭,但是大哭过后,您可以安慰孩子,并告诉她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因为,生命教育里本身就包含着对死亡的了解、接纳和尊重。

童心需要呵护,更需要锤炼。您可以说,完整的生命就包括出生、成长、死亡,鱼的生命周期本来就比较短,小鱼的死就是它们的生命结束了。您还可以告诉孩子,鱼儿的集体死亡,一定是饲养上出现了问题。虽然,饲养鱼苗是很有难度的,但您愿意和孩子一同学习更多的饲养知识,比如,寻找该品种鱼儿的饲养手册、饲养视频进行学习,以便于更好地再次饲养。所以,比起为孩子构筑一个没有死亡的“天堂的童话”,我更建议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让孩子更了解鱼的习性和生命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