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聚焦茶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推动茶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明确提出以蒲江县、邛崃市为核心承载地,联合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县,促进“茶+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致力于将成都打造成国家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一决策,承载着成都茶产业从“传统茶乡”向“国家示范区”跨越,也预示着成都茶产业将开启一段产业升级之路。基于此,记者梳理了成都市近年来茶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强链设计是成都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在聚焦“四大品类”构建产业生态圈方面,成都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我国西南茶文化千年发祥地的深厚底蕴,以“蒲江雀舌”“邛崃黑茶”“青城道茶”“枇杷红茶”这四大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驱动力。“蒲江雀舌”凭借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生态优势,在绿茶市场中脱颖而出;“邛崃黑茶”传承1300年的传统制茶技艺,以其独特发酵工艺闻名“;青城道茶”将道家养生文化融入制茶工艺,打造具有文化IP属性的养生茶品;“枇杷红茶”创新融合枇杷果香与红茶醇厚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四大茶产品各具特色,实现了从同质化竞争向错位发展的战略转型,推动传统茶产业向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在延链发展上,成都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文旅、科技的复合型产业链体系。通过优化种植技术、规范加工流程、强化品控管理,发展生态种植和绿色加工,保障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推进全链条升级和差异化发展,整合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扩大市场辐射范围。此外,多业态融合模式发展,如农文旅结合,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降低单一产业依赖风险,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在融链实践中,成都采用“链主引领+集群发展”模式,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蒲江县、邛崃市作为核心承载区,承担种质资源保护、龙头企业培育等关键任务;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县作为协同发展地,围绕茶旅融合、康养拓展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创新实践为成都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科技赋能种质资源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库建设被列为优先任务。依托蒲江、邛崃等地的原生态茶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协同推广,推动茶树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抗逆性改良,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文化IP孵化方面,成都积极推动从“茶叶产品”到“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举办蒲江采茶季、田园音乐节等茶事活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将茶文化融入消费新场景,提升了茶产业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旅融合则解锁了成都茶产业的“第六产业”新价值。在“茶+康养”领域,依托川西林盘、绿道等生态基底,以及青城山、蒙顶山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茶康养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在“茶+研学”方面,成都将茶文化与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涵盖茶种植、加工、制作、品鉴等多方面的综合课程体系。蒲江成佳镇搭建成佳茶乡自然研学中心,提供一站式研学服务,传播茶文化的同时,培育了未来消费市场“。茶+文创”领域同样成果斐然“,蒲江雀舌”与三星堆文化遗址联名的“青铜茶器”礼盒、“邛崃黑茶”与时尚品牌合作设计的茶染服饰深受欢迎,这些跨界合作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提升了商业价值。
成都茶产业的发展之路,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产业变革。它不仅致力于实现千亿元产值的经济目标,更是在探索城市经济、生态、文化的深度平衡与创新表达。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茶产业有望凭借其坚实的产业基础、持续的创新实践和多元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国家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王继发 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