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在第62届博洛尼亚童书展中国插画展区参观。新华社发

2025年伦敦书展中国出版单位的联合展台前,一名参展者阅读《中国年鉴2023》(英文版)。新华社发

2025年伦敦书展现场,读者在翻看中文书籍。韩东摄/光明图片

人们在第62届博洛尼亚童书展中国展区翻阅立体书。新华社发

在第62届博洛尼亚童书展上,参观者在中国插画展区拍照。新华社发

马耳他图书节设立的中国图书展区内,当地学生翻阅书籍。新华社发

在第62届博洛尼亚童书展中国展区拍摄的《哪吒》主题图书。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编者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从主题图书的跨界共鸣,到网文IP的全球破局;从敦煌壁画的数字重生,到非遗技艺的东方叙事……近年来,中国图书在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博洛尼亚童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上大放异彩。在出版界的推动和努力下,优秀中国图书越发成为世界读懂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期邀请资深出版从业者,听他们讲讲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线见闻,了解世界出版业最新动态,聆听国际书展上的中国声音。
内容出发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讲述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袁楠
不久前结束的伦敦书展上,惊喜连连。《三体》图像小说国际版权推介会暨法文版签约仪式获得全球出版界和文化界关注;作家何建明《昆山景象》英文版版权输出协议在书展现场签约;《食品雕刻艺术》把中华非遗技艺“面塑”带到书展,“哪吒”等作品也非常吸睛……
2023年以来,凤凰集团累计参加了18场国际重要书展。国际书展给予出版人的,是呈现精品的广阔舞台、国际沟通的柔性空间,也是了解国际性行业趋势的最好平台。
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图书出海一切均需从内容出发——国际传播首先立足于精良内容。为此,要精心遴选主题出版、经典文学、传统文化、儿童读物、科技人文等精品,全方位传达中华文化的时代性与多样性。比如,《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论纲》《昆山景象》聚焦中国发展经验;《本巴》《三体》图像小说及《金色河流》等文学作品以东方格调讲述中国故事;“符号江苏·口袋本”、《纸上明韵》以国际化语言诠释中华文明底蕴;《自然而然》《大自然的恋人》体现中英博物画家梦幻联动……
同时,还要以创新形式突破语言与文化壁垒。其中,数字化和本土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以更恰切地适配海外市场需求。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引进并展陈当地的文化瑰宝。在智利圣地亚哥书展,我们将对拉美图书的译介成果与输出至拉美的图书共同推出,读者反响热烈;“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系列英文版被美、德等国17家海外权威图书馆收藏;中医诊疗系列输出23个文版。
主题破圈 挖掘中国精神内核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首席编辑、主题时政编辑部主任 蔡莉莉
最近两年,从伦敦书展到法兰克福书展,大型国际书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紧跟国际社会热点,比如生态保护、人工智能这些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以书业展览与交流的形式,完成一次次深度的文化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人共襄盛会见面会谈,意义在哪里?在国际书展的现场不难寻找到答案。
书展是出版商面对面洽谈合作的好机会,是编辑了解最新书业潮流和趋势的好时机。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国际书展上关注中国话题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外文出版社在2024年伦敦国际书展上举办了一场《做幸福的普通人:百年职校的故事》英文版图书发布会,之后与阿拉伯科学出版社签署了版权输出协议。巧合的是,在发布会前,一位首次见面的版权代表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就此书进行阿语版权合作。作为编辑,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被认可的快乐。在这场发布会上,许多外国面孔驻足认真聆听,并在发布会后与作者仔细交谈。这从侧面说明中国主题图书的内容创意获得提升,外国读者对中国也更感兴趣,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出版业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出版业,在翻译之外,首先要做好内容创意,挖掘中国题材的精神内核,同时让合适的讲述者进行生动表达。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中国题材能不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新鲜出海?参展商对内容创意的偏好,无疑可以引发更多思考。
近年来,出版业国际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文学出版合作依然很受欢迎,主题图书在国外也越来越受关注。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外文出版社与多国出版商达成15项版权输出或合作出版意向,拓展了国际人脉。2019年8月,在中国外文局倡议下,“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协作机制已吸纳18家中方和38家海外出版机构参与建设,实现700余种中国主题图书在海外本土出版,成为助推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一个新平台。
原创输出 推介中国童书作者
讲述人:接力出版社总经理、资深总编辑 白冰
国际书展是挖掘出版资源的重要平台。中国少儿出版要参与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必须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做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际书展是各个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舞台秀”,很多重要出版项目都会首先在书展上亮相。我们与英国尤斯伯恩出版公司的战略合作项目“尤斯伯恩中国”,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合作的经典品牌“第一次发现”,以及众多国内原创作品的海外输出,都是在国际书展上谈成的。
国际书展也是推广作家、画家的重要平台。我们每年都会参加博洛尼亚童书展、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还曾邀请曹文轩、彭懿、黑鹤、九儿、保冬妮、韩煦、夏吉安、庄建宇等作家和画家随团,参加同国外读者、出版文化机构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国外的合作伙伴得以深入了解和熟悉我们的作家和画家,为版权输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中国原创作品“走出去”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作家黑鹤和画家九儿合作的《鄂温克的驼鹿》版权已输出至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土耳其、俄罗斯等11个国家和地区,英文版荣获了2020年度美国“伊索荣誉奖”;绘本创作者韩煦的“章鱼先生有办法系列”版权输出至美国、巴西、沙特阿拉伯、韩国、拉脱维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仅《章鱼先生卖雨伞》一本书在韩国的销量已近3万册。国际书展是作家、作品、出版社品牌的展示平台,一定要用这个平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书展是中外出版业的行业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参加国际书展上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既能了解世界阅读潮流,又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行探索和创新。交朋友、织人脉,是中国出版“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基础。我们结识了许多国家的作家、画家、出版人,在版权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做好出版工作,做好版权的输出与引进不能只靠书展活动,与国外同行的日常沟通与交流也很重要。有了深厚的友谊和稳固的合作根基,才能收获长远稳定的合作、提升与共同发展。
数字重生 呈现中国艺术气韵
讲述人:浙江古籍出版社书画编辑中心主任 姚露
去年伦敦书展的主题是“定义创意内容的未来”,在这场全球出版盛会中,我们出版社在伦敦书展发布新书《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以数字化的方式续写千年丝路传奇。这部著作首次系统整理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用超大开本呈现高清图像。敦煌研究院赵声良教授率领的专家团队结合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对多件文物提出创新性解读。
伦敦书展“高光时刻”背后,是一段历时5年的跨国授权协作。自2019年起,我作为该书责编,开启了与大英博物馆漫长的版权谈判,5年来反复邮件沟通,最终敲定40页授权书。在获取图像数据后,我们发现英方提供的图片格式存在画质损失,但我们没有妥协,经反复交涉终于取得原始图片格式,还原了千年壁画的真实质感。
国际书展让文明对话持续深化。我们赴大英博物馆与斯坦因藏品负责人探讨丝路出版新的可能;在查令十字街的百年书店里,在韦陀教授的学术书房中,开展关于敦煌的跨越时空对话……
这场出版界的“数字丝路”探索,正在开辟文化传承的新维度。“用当代语言让古代艺术新生”,是我们出版社的新使命。2024年伦敦书展之后,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联络美国三大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促成元代广胜寺壁画的首次数字“合璧”,近期《广胜寺壁画》正式出版,流散百年的艺术瑰宝得以数字回流,国内读者可以一睹“中国寺观壁画的最后一个高峰”。
我们希望用出版的力量,让珍贵的文化记忆以数字化的形式重归故里,让国内外读者在书页中感受中国艺术的原生气韵。同海外博物馆进行版权谈判,追求高品质的文物图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际书展展示、推广……在一次次国际交流合作中,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坚定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贴近受众 扩大中国学术影响
讲述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 王斌
在近年来参与国际书展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蓬勃发展,中国图书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海外读者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探究中国高速发展的密码。
作为一家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在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在借助国际书展平台推介图书的同时,我们采取了多种创意形式进行海外影响。除依靠国内图书进出口机构外,我们还联合当地机构在海外主流市场落地。借助当地机构的庞大客户网络,我们出版社的数字化产品和纸书都可以直达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实现与海外读者之间的信息互通。
海外读者的需求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异,个性化需求明确而清晰,这些都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我们会定期发送新书信息及活动消息。比如,我社为哈佛大学的东方民族历史研究项目专门制作“民族学书目”和“考古学书目”,为普林斯顿大学与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治理项目制作“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书目”。自2020年起,我社在海外市场推进“纸电一体化”销售策略,受到海外读者欢迎。
中国学术图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一方面,我们要精准了解当地文化特点和阅读习惯,找到能引起海外读者共鸣的选题内容,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中国元素,让民族特色更好地匹配受众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与世界各地的出版机构和媒体开展更多交流合作,创新举办更多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此外,还应当鼓励有资源、有实力的出版社开办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外语出版,吸引更多国外读者和作者。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