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鹤峰走马镇:百年印印儿粑粑传承中的文化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4 10:02:00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唐勇、任忠诚)3月12日,鹤峰县走马镇花桥村廖宗霞家里传出有节奏的杵臼声。土家族汉子们正轮番捶打冒着热气的糯米团,随着最后一道“上印”工序完成,印着“福”“寿”字样的圆形粑粑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稻米的清香——这幕传承数百年的“打粑粑”场景,正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生活的生动写照。

据《鹤峰县志》记载,这项被称为“印印儿粑粑”的传统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彼时改土归流后,湖南省慈利县工匠将雕刻模具的技艺带入鹤峰,与土司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食俗。“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谣,见证着这份糯米美食在土家人礼俗中的重要地位。

在走马镇非遗工坊,传承人夏祖笠向记者展示了传自周文生老艺人的雕刻绝活。樟木在刻刀下渐成纹样,鱼形寓意“年年有余”,牡丹象征富贵吉祥。

“模具制作需通晓白描、浮雕,每个纹样都承载着祝福。”夏师傅轻抚着光绪年间的传世模具说,这些凝聚绘画美与雕刻美的木质印模,2016年被列入恩施州非遗名录。

印印儿粑粑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取走马镇特有的高山糯米与籼米按秘方配比,经淘洗、晾晒、研磨等十二道工序,壮劳力们需持续捶打四十分钟方成胚料。

该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当地年均气温12.5℃的立体气候,1949毫米的年降水量,造就了糯米特有的黏糯质地,这是机械化生产难以复制的自然馈赠。

随着时代变迁,这项传统正面临双重挑战。全镇掌握模具雕刻的匠人仅存3位,年轻一代更倾向购买机制年糕。

“每个印纹都是文化密码。”民俗专家指出,从改土归流的历史印记到忠孝礼仪的符号表达,这些模具就像是流动的文明史书。

目前,当地已启动非遗抢救工程,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培育原料种植区、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这份“舌尖上的年味”焕发新生。当记者离开时,工坊里新收的徒弟正专注临摹传统纹样。木屑纷飞中,古老技艺的传承故事仍在续写。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